涨价未遂!降价抛售潮 来了

返回首页 子非鱼 叶檀财经 2023-03-11 20:00:21 👍赞 (0)


者:子非鱼

源:城市财经

已获得转载授权


01
抱团涨价未遂

世人都喜欢用如果来勾勒一种莫须有的契机,但大多数如果,只不过是失望到绝望的缓冲地带而已。

楼市中就存在很多如果,很多业主想着,如果我把房价上调,会不会更好卖一些。但事实告诉我们,涨价别人看都不愿意看。

最终只能演变成,涨价未遂。典型如南京。

最近,关于业主抱团的消息,铺天盖地。从一开始的西安,到后来的杭州、长沙,再到如今的深圳、合肥、厦门也加入了。



这些业主所想的,更像是一种蓄谋已久的解套策略。大家都知道降价反倒不好卖,所以就涨价配合目前的成交量起势背景,来施压购房者。

但对于涨价房,大多数购房者看都不看。试问,现在哪个热点城市的二手房挂牌量没有个十来万套,市场上的二手房有充足的选择余地,凭什么要去接你的涨价盘?

是市场火爆得不行,供应严重紧张,还是通胀水漫金山了?这些跳梁小丑,想要实现解套的夙愿,最终必须降价。

因为,已经有南京这个前车之鉴。

去年抱团涨价的南京河西南摇号神盘鱼嘴金茂悦业主呼吁卖到6.3万-6.9万/㎡。最近的售卖价格仍只有4.9万元。

河西豪宅仁恒江湾城,早在2020年就蓄谋涨价,三年过去,根据仁恒江湾城一期5.4万-5.63万/㎡的最新成交价来看,和前几年的成交价基本持平,这次喊涨也以失败告终。

桥北明发滨江新城,业主两年前就喊涨到3.5万元/平方米,但两年过去,明发滨江新城一二三期挂牌均价2.1万-2.4万/㎡左右,小区房价几年来,涨幅不明显。甚至还有多套房源跌破2万/㎡。

此外还有河西南海峡城、江宁左邻右里等,都曾联名涨价,但均以失败告终,有的不但没涨,还跌了不少。

02
降价离场才是最现实的做法

如果资金压力太大,此时借助行情抬头降价出货,实现离场,是最明智的选择。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热点城市中除了少数业主比较固执外,大多数业主还是向现实妥协。

佐证数据在于,热点二手房挂牌量不断创新高和降价房源仍占大多数。

二手房创新高方面:

广州方面,目前二手房挂牌量突破了13万套,相较去年年末,增加了7000多套。杭州方面,这个2月份一口气增加了1.7万套挂牌量,到2月23日,杭州的二手房挂牌量增长至22.49万套。

根据合肥房地产交易网的数据,目前合肥二手房挂牌量目前超14万,虽然2月成交量激增,但是房东挂牌量也在上涨,新增近6000套房源挂牌。目前成都二手房库存已经高达18万套,内网已经超过20万套了。根据诸葛找房的数据,截止2022年3月2日挂牌量已达17万套,去年年初西安挂牌量为10万套,仅1年时间猛增7万套房源。

截止到2023年2月28日东莞贝壳二手房挂牌量61690套!环比增长约27.94%,短短一个月大增约1.35万套房源!



二手房降价占大多数方面,哪怕成交量已经回暖的北京、上海,概莫能外。

北京的二手房成交量冲破了荣枯线,上海逼近荣枯线,但北京目前二手房涨价房源占比22.7%,降价房源占比77.3%。



上海与北京的情况非常相似,二手房房源中上涨比例只有22.8%,下降比例则高达77.2%。



广州很多开发商和部分业主在喊涨,但二手房降价出货仍是主流。


据贝壳研究院统计,涨价占调价房源的比例下降2.4%,为24.4%。相对应地,降价房源占大头,还环比提升了0.6%。



喊涨未遂的南京,同样如此。诸葛找房披露的数据显示,南京二手房房源中,降价占比79.96%。



2月份二手房成交量翻倍的青岛,同样如此。



说明,理智的人还是大多数,跳梁小丑毕竟只是一小撮。


往后是否上涨谁知道呢,如果不涨,那就错过了最佳离场时机。即便还上涨,也无需懊恼,毕竟谁也不可能赚取所有的铜板。


从宏观大环境来看,热点城市,注意,说的是热点城市,上涨的概率不大,最大的概率是横盘。


横盘对于炒房客最难受,对于炒房客来说,由于有杠杆成本和各种税费成本,房价不涨到一定幅度即是亏损,遑论横盘。


03
热点城市房价横盘概率最大


判断热点房价横盘的逻辑,有四:


第一,人口已经转向。去年我们的人口已经减少了85万。目前各省市的情况来看,只有12个省市自治区公布了数据,其中山东转跌,河南、河北、湖南人口继续下跌。

仍保持上涨的浙江、江苏、重庆、海南,增量也在缩小。

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还有19个未公布数据。从全国人口见顶进入负增长的局面来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人口都会进入负增长。

原因很简单,2021年全国人口尚有48万增量,但创下60年来增量新低的时候,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6个省市自治区人口减少,占比超过了一半。此外1个零增长,14个正增长。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


如今,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减少了85万,人口减少的省市自治区规模扩大,是必然的。

第二,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较2021年仅增加0.5%,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速率告别了高速阶段,进入了缓慢阶段。

第三,大多数城市房屋供大于求。

前阵子,住建部披露全国有6亿栋房屋建筑引爆了舆论。当然,这里的建筑包括居住性质的房屋、工厂、写字楼和政府机关单位等。

但一般来说,城市的住宅(商品房、住宅、小产权房、工业宿舍)占比都在一半以上,农村的建筑中绝大部分都是住宅。

以此估算,属于居住性质的房屋应该有4亿栋左右,换算成套数,就是个天文数字。尽管这些房屋,有相当一部分在农村,但如此大的体量,城市房屋也不在少数。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估测数据。咱们再来看一组更靠谱的数据。

任泽平团队在2023年1月发布的《中国住房存量研究报告》显示,1978-2020年中国城镇住宅存量从不到14亿平方米增至313.2亿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8.1平方米增至34.7平方米,城镇住房套数从约3100万套增至3.63亿套,套户比也从0.8增至1.09。

落到具体城市来说,目前二手房挂牌量超过10万套的城市有15个,还有不少城市比如武汉、重庆、杭州等城市的挂牌量在20万套以上。

新房和二手房存量加在一起,除了深圳这样的极特别城市外,大多数城市供应都非常大。

第四,包括被认为幸福度最高的长沙在内,中国中心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均高于国际标准线。也即房价都超过了城市居民的承受能力,都有泡沫。

以上四点都是确定的,还有一个不确定的因素,那就是经济与收入复苏进程。

以上逻辑,似乎是在佐证房价要跌。但我只能这样说,如果房地产市场完全由市场决定,早就跌得不成样子了,但无奈,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是政策主导。

所以,在去年那样的肃杀环境下,尽管全国房价进入了普调,但热点城市也只是伤皮不伤骨,因为有一只手在强有力地托着。

不托不行。因为我们的房地产是“456”格局。住建部最新的解释是:

房地产的相关贷款占银行信贷的40%,房地产的相关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居民财富60%都在住房上。


政府工作报告定下的今年楼市目标是,促需求、防风险,要实现这一点,平稳是最好的方式,也即房价横盘。

所以,城市财经的核心观点是:


第一,卖出方面。对于资金压力太大的投资客来说,此时借助行情抬头实现离场,是最明智的选择。

第二,买入方面。有实力的刚需此时可以入场买房,资金不足,可以等着,不用恐慌价格会大波动。


至于投资,热点城市核心板块的资产,长线持有赚取一个通胀收益还是能实现的,不要抱着依靠炒房致富的心态就行。而且,投资需要量力而行,不要给自己加杠杆加压力。

以上针对的都是中心城市。对于大多数普通三四线城市,城市财经的购房建议是,刚需不用着急,慢慢挑选。投资念头不要有。

(免责声明:文章版权归属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叶檀财经立场。

-- END --

 
叶檀财经微信矩阵号

声明:由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叶檀股市、叶檀楼市、叶檀股市学院、叶檀财富、叶檀放心保,上述六个账号,请用户认准上述微信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注册,也并非由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对其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檀香们小心识别,谢谢!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转载合作、成为会员、课程咨询等
请联系微信:yezikaibai

喜欢,记得点个赞/在看哟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