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内耗

返回首页 终身黑白投资感悟 终身黑白 2023-03-16 18:30:11 👍赞 (0)

文:  男终身黑白    语音:女终身黑白
终身黑白第853篇原创文章

昨天平安发布了2022年年报,简单聊几点看法。

1、过去两年的不好基本体现在当前股价中。

2、2023年随着逐步恢复常态寿险极大概率好转,集团联席CEO陈心颖也表示,在寿险改革逐步显效等因素支撑下,预期寿险全年新业务价值实现正增长。

3、保持稳定分红,2022全年股息每股2.42元,当前股价股息率差不多5%左右。

坏已经体现在定价中,好转是大概率的事,耐心持有是我当下的选择。

因为今天白天有点忙,周五要出门一天。

所以周五的文章周六给大家更新,安财报详细解读。

回到主题。

前几天收到一个读者朋友的留言,进入股市以来,遇见最大的问题是让自己特别疲惫,上班时候不能专心,下班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关心各种消息。

而很多时候又处于一个既知道了很多消息,又无从下手的状态。

上周鲍威尔发言后觉得加息信息变强卖了一些持仓,过了一个周末因为多家美国银行出现危机,加息预期有所减弱,港股表现的又活跃了很多。

上周减仓的,这周又涨了,买回来觉得市场又没那么强,不买又怕他上涨,每天都在一个很纠结的状态,觉得很无力,有些崩溃。

投资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么一个阶段,好像知道很多,又没办法因为知道的做出正确的决策,反而带来了大量情绪内耗。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投资要想做的好,和人生一样,需要一点钝感力。

在生活中一个人太敏感,一定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内耗。

在股市如果太敏感,就会多出很多没必要的干扰。

当下有两件事我认为是肯定的。

第一件事,大多数人对股市还是比较悲观的,或者对股市还没太大兴趣,外面有大量的资金没进入股市。

当下沪深300,恒生指数的估值是合理偏低估的。沪深300当下11PE,恒生指数当下9PE。

当下估值足够低,很多资金没进来。

所以如果相信,当下经济不是我们经济的顶点,未来经济还会越来越好,那么市场总有变的乐观的一天。会因为经济好转逐步形成赚钱效应,会因为赚钱效应吸引更多资金入市,至少会让这些指数的估值从低估变的合理。

那么当下11PE的沪深300,9PE的恒生指数,只要拿住了,未来赚钱几乎是一件100%确定的事。

第二件事,今年消费复苏基本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从单价较小的餐饮旅游开始,逐步向其他行业扩散。拿住一些之前业绩估值受到影响的消费类企业大概率也不会差。

如果把两者做个组合,部分宽基,加部分消费行业,我认为是获胜确定性很高的配置。

昨天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了1—2月份消费数据。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0%。结束了去年10月以来的负增长。

1—2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5%。

按消费类型分,1—2月份,商品零售同比增长2.9%;餐饮收入增长9.2%。

这个也比较符合黑白年初的判断,餐饮肯定是最容易恢复的,多了一点奖金,甚至只是对未来的预期好转,都可能多促进几次消费,而相对一些单价高的商品就需要实打实的真实收入恢复,恢复相对要慢一些。

1—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51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0.6%。商品房销售额15449亿元,下降0.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3.5%。

销售额上升,销售面积下降,我的看法是一二线大城市高单价房产的销售有所恢复,而三四线城市依然比较乏力。

1—2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2.7%;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5.3%、4.0%、5.7%。

总的来说,销售是有所恢复的,其实完全恢复常态不过三个多月,我觉得这个增速也是合理的,因为2022年前两个月消费是比较乐观的增长了6.7%,今年在这个高基数上进一步有所增长。

看短期这个复苏的速度可能还远远不够,但长期看消费是个圈,先从部分行业复苏从而带动更多行业,未来越来越好这是极大概率的趋势。

很多事长期看确定性是足够的,而短期依然会有较大的波动,有的人按年看,有的人按天看,感受肯定不同。

太过于敏感总想规避波动,买买卖卖,一顿交易下来,反而容易把自己熬过寒冬低价买入的优质企业,变成了更高成本的持仓。

如果一个人经常陷入担忧、懊恼、焦虑、悲观、怨恨,恐慌,甚至愤怒,大多是因为太过敏感造成的。

敏感的人表现为多思,不断的根据某一点的片面推衍过程,过于聚焦怀疑,不断地制造出各种念头。

在生活中一个敏感的人,可能会因为同事和朋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会联想出很多事情,朋友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是不是不喜欢我等等。

而表现在投资上,就是对一些长期没啥影响的事件太过敏感,根据一个点越联想越悲观,给自己耐心持有制造了很大的负担。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想明白情绪的来源。

愤怒,当事情与期待相差太远,或者是遭遇挫折时,人往往有愤怒的感受。

愤怒的发生机制,首先因为失望而感到沮丧,发现自己需求无法满足时,负面情绪就产生了,而为了减轻自身负担,大脑往往会把错误归咎于外界,判定对方是故意为难我们,或是失败是因为别人,因此愤怒产生,在愤怒中,开始指责或惩罚别人。

细心的朋友观察一下,在行情不好时,会发现各种股票论坛和自媒体下,抬杠的人,谩骂的人特别多。但人们很少去思考交易决策是自己做出的。

而另外一些相对理智的人,会把这些负反馈转向自我,变的悲伤,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无力感席卷而来,情绪变的低落。

更进一步,无论是通过愤怒发泄失望,还是转化为内在的悲伤,都是对一个人自信的摧毁,长期的挫败感下,慢慢的一个人就会变的无力与绝望,由此带来的消极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决策越来越不自信。

无论向外发泄的愤怒,还是自我损伤的悲伤,都是一种情绪内耗,何为情绪内耗,就是大脑不停的空转,制造了很多负面情绪,消耗了很多热情和能量,却根本没办法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这种内耗是某件事造成的,其实他往往是我们思维模式下的结果,如果不改变思维方式,就会有一件又一件类似的事情不停的消耗我们。

如何排除这种精神内耗呢?我认为至少有三点。

1、对未来降低期待。

总觉得结果不满意,带来内耗,大多时候是因为,我们预设了太好的结果。无法完成不是因为你不够出色,而是这件事本身就无法完成。

你想控制的最终都控制了你,盲目自信预设了太好的结果,因为预设的目标太高,无法完成最终反而内耗自己。

刚入市,就已经开始幻想自己发财后的生活,那股市不好这两年每天都在打击自己,越亏钱离梦想越远,离梦想越远就越着急,越急就越容易出错。

不是股市辜负了谁,而是很多人进入股市就失去了理智。

一进入股市就想着三两年财务自由,无论怎么拼大概率都不会满意。

又或者就把股市预设成了一个年年要赚钱的地方,那过去两年的日子无法接受也是必然。

保持努力和学习,同时减少预设。

我的实盘从2019年每一笔交易都公布,到现在4年多昨天大致算了下70%出头的收益。这四年相比2014~2017年肯定是要难做很多,毕竟多了一些外部因素,也见证了不少历史。

但如果没投资这钱会干啥呢?

无非两种,第一种存银行,4年下来不到10%的收益。

第二种做生意,可能疫情这两年亏的血本无归。

这么一想这个结果要好太多了,而且当下又在一个相对便宜的地方,未来两三年结果好一些的概率是挺大的。

股市一些阶段肯定是比较难的,但以长期的视角去看他,足够保守,不犯大错,股市让我们获得一份合理收益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不内耗的前提就是行动做到最好,不盲目预设结果。

允许你爱的人不爱你,允许人生路上有坎坷,允许工作有点难,允许身边存在不那么善良的人。把什么事都预设的完美,就是在跟自己较劲,较完劲之后就是充满无能为力和力不从心,有多少人能有偶像剧一样的人生,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磕磕绊绊且平凡,成年人的世界,有波折是常态,顺风顺水是意外。

2、对外界的信息别太敏感

无论投资和生活都一样,太敏感,就一定会多烦恼。

生活中深刻的知道,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有缺点很正常,不要因为自己有一些缺点就很悲观。

另一个现实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人说我们好,有人说我们坏,有讨厌我们的人,我们也有讨厌的人,这就是现实,没必要对外界信息太过敏感。

看过很洒脱的一句话,如果你听说了关于我不好的传言,全信就是了,然后理我远一点。

在投资上,买之前就认真想通逻辑,买之后就全力排除干扰,专注他的长期逻辑,不要被短期的一些随机消息影响。

别对信息太敏感,你就不会有内耗。

只要你不关注任何人的动态,不揣测别人的想法,不以别人的定义定义自己,不为一些没发生的事担忧,生活就会变的格外晴朗,敏感的人总要承受双倍难过,顿感一些,无论对人生还是对投资都是有益的。

3、不与比较

所谓鸟不跟鱼比游泳,鱼不和鸟比飞翔,生活中每个人各有所长。投资上其实也一样,每个体系都有适应市场的时候也有表现欠佳的阶段,甚至有体系的人短期看,也不一定就能超过随机买的人,只要基数足够大,总有幸运儿。

你总想和别人比,就会放弃自己的优势反而去迎合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乱了步伐,擅长的事情没做好,不擅长的事情结果更糟。

投资这事为什么难,首先他基于未来需要等待,其次他不是简单的计算题你认真算了就一定能确定自己是正确答案,因此等待的期间就很容易产生内耗。

减少期待,降低敏感,不与比较,情绪平稳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不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内耗,尽量早睡,适当锻炼,不再纠结和焦虑,已经思考过逻辑的决策就充满自信,通过行动带来好的结果,而不是无休止的幻想并带来极大的内耗,人一旦没了内耗,能量就不会被损耗,才会有更大的热情去做有意义的事。

今天就聊这么多,我们下期见。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