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篇-内窥镜行业

返回首页 内窥镜 龙谈价值 龙谈价值 2021-02-12 19:15:40 👍赞 (0)

本文写于2020年10月29日

医疗器械行业的特点就是细分行业非常多,且各个细分行业可能都是全新的领域,在其他领域做的很成功的器械龙头也未必能随便进入一个新的赛道,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跨国医疗器械巨头都是通过并购在不断扩张自己的能力边界。

当然,今天龙哥不是来和大家聊医疗器械行业的特点,而是想给大家聊一个壁垒极高、国产化率极低的医疗器械细分行业——内窥镜行业。


01

内窥镜行业概况


内窥镜按照管道是否可以弯曲被分为硬管式内窥镜(硬镜)和软管式内窥镜(软镜),硬镜的镜身主体不可弯曲或旋转,进入机体的深度不太深,主要用于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如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椎间盘镜等;软镜则主要是通过人体自然孔道完成检查、诊断和治疗,例如胃镜、肠镜、耳鼻喉镜等。

目前硬镜领域国产化率不足10%,国产厂商主要有沈阳沈大、浙江天松、杭州好克光电等,迈瑞医疗也已经进入该领域,可以期待未来迈瑞在硬镜及微创手术耗材领域的突破。

软镜的国产化率则不足5%,奥林巴斯、富士、宾得三家占据全球93%、国内超过95%的市场,仅奥林巴斯一家就占据国内超过80%的市场,接近垄断。国产软镜厂商主要是上海澳华和开立医疗两家,肩负国产替代的重任(下图就是澳华的主力产品AQ-200)。

接下来我们主要关注技术壁垒更高、进入门槛更高的软镜行业,今天主要讨论三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行业进入壁垒到底在哪里?行业发展趋势如何?国产厂商如何?也欢迎大家对下文的内容做一个补充。


02

行业空间和发展前景


行业空间方面,目前缺乏行业权威的数据,不过我们根据几家龙头厂商的销售额统计来看,预计2019年国内内镜软镜市场规模约在50-55亿元,行业增速10%-15%,奥林巴斯占据80%以上市场。

发展前景方面,由于软镜主要用于对人体自然腔道进行检查、诊断和微创手术治疗,可以进行各种消化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软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消化道类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我国是全球胃病大国,消化性溃疡人群患病率高达17.2%,远高于西方国家的4.1%,胃癌也是我国仅此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种,2015年新发胃癌67.9万例,死亡49.8万例,发病率为30/10万,发病率远高于欧美国家。

(提示一点,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会导致胃癌,但是胃癌患者大多是阳性,就像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抽烟会导致肺癌,但是肺癌患者中大多抽烟或者家人大量抽烟,如果体检中检查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龙哥建议尽早治疗。)

我国尚未开展大规模胃镜普查和筛查,早期胃癌诊治率较低,而不同分期阶段胃癌患者的5年期生存率存在明显差异,早期胃癌(I期)可以在内镜下达到根治,5年生存率超过90%,早期胃癌的发现和治疗是降低胃癌的最根本方法。

但是我国尚未大规模开展胃癌普查和筛查,大部分胃病患者缺乏或没有特异症状,只能依靠有症状患者的机会性胃镜筛查,因此我国目前早期胃癌的诊治率小于10%,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国内消化道类癌症的一经发现大多都是晚期,叠加缺乏相关药物,我国胃癌5年生存率仅为35.9%,与日本(60.3%)、韩国(68.9%)存在明显差距。

我们认为在当前渗透率远低于海外市场、但对于消化道肿瘤早筛早治又至关重要的软镜行业,未来仍将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内镜行业的发展对于消化道类肿瘤领域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说远高于一款或几款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当然,国内软镜普及率低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国内内镜行业的兴起实际上只有十余年,这也就导致国内内镜医师严重不足,国内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内镜医师数量仅有22人,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和韩国的五分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只要到三甲医院做内镜几乎都需要排队,有的甚至要提前几天预约。

另一个就是国内体检的渗透率较低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达到一定水平后,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将快速提升,国内体检行业(包括民营体检中心)预计都还是会有快速的发展。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认为内镜软镜行业的发展对于消化道肿瘤的早筛早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内专业人才数量的匮乏也限制了行业发展速度,近年国内加快内镜医师培养,体检渗透率快速提升,内窥镜行业仍有翻倍以上的空间。


03

行业进入壁垒


无论是软镜还是内镜,均有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总结来说主要体现在技术工艺、医生教育这两个方面,我们也将就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国产替代的可行性。

(1)核心部件和技术工艺

在早些年,电子内镜使用的图像传感器主要是CCD(电荷耦合元件),全球只有索尼一家厂商供应,从而使得日系厂商几乎垄断全球内窥镜市场,国产厂商乃至其他国家的厂商想要挑战日系厂商的难度极大,即使是日系厂商之间也有差别。

而随着最近3-5年CMOS技术的突破,相当于是被日本厂商卡喉咙的核心部件得以突破,国产内窥镜产品也随着迎来快速发展,目前国产厂商中开立医疗和上海澳华的高端产品在各项技术指标上已经足以与进口厂商比肩,具备了国产替代的初步条件。

镜头CMOS这个核心部件得到突破后,大多零部件的国产替代就已经没太大问题,目前摄像头的其他元器件在美、日、德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都有,具体使用哪国的产品都是商业机密,可替代性相对强一些,其他部件中还有少部分零部件是进口,其他如显示器、台车、手柄、链轮等等90%以上已经可以被国产取代,国产材料和零部件还能带来成本优势。

当然,除了核心零部件以外,技术工艺的打磨也还需要时间,内镜领域全球龙头奥林巴斯发展历史已经一百多年,奥林巴斯软镜的核心制造工艺在日本,且大部分零部件是手工制造和组装,工艺积累深厚且有效防止技术外泄。

国内的上海澳华成立于1994年,开立做内镜也只有七八年时间,叠加前期一直受阻于核心部件,我们了解下来,国产厂商的图像质量与外企龙头不会有明显差距,但是在图像的细腻度和色彩还原度上还有一定差距,也就是说国产厂商在制造工艺上还是有所差距,需要更多的应用、发现问题、改进的过程。

(2)医生教育

最近龙哥和比较多的内镜行业专家、行业内公司的学术推广人员等交流,对于医疗器械行业进入壁垒的感触更深了一些,实际上不仅仅是内窥镜,其他很多操作复杂、对医生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医疗设备或耗材,医生的培训教育以及对该公司产品的信任度都占到了非常重要的因素,各家公司的产品非标准化,这也是为什么医疗器械行业的集采推动必然是困难重重。

内镜销售过程中临床医生的意见是首位的,只有使用者认可的产品才能够在医院内使用,奥林巴斯较早就开始进行内镜医师的培养计划,其在全国多地成立奥林巴斯医疗技术培训中心,每年培训至少5000名基层医生。

(来自奥林巴斯官网)

由于国内内镜领域从行业专家到基层医师大多数都是奥林巴斯培训出来的专业技术,在设备使用上自然也会选择和信任奥林巴斯的设备,富士在国内同样有内镜学习班。医生教育培训是影响设备使用的重要因素,国产厂商在该领域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


04

行业发展趋势


(1)技术迭代缓慢,AI辅助诊疗具有发展潜力

从内镜发展历程来看,从上世纪60年代的纤维内镜,到后来的电子内镜系统,再到2002年奥林巴斯推出全球首台高清内镜、2012年推出新一代高清内镜。内镜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非常慢,给了国产厂商追上的机会。

接下来的内窥镜发展除了3D技术和4K高清以外,最重要的应该是AI辅助诊断和手术,例如我们知道在内镜检查中大概有30%-40%的息肉是不需要切除的非肿瘤性息肉,不同医生判断的准确性会有一定差异,如果全部切除则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身体和经济负担,而奥林巴斯于2019年3月推出的AI辅助诊断系统准确率可以高达98%。

另外目前已经有一些平台开始发展一次性内镜,一次性内镜可以大大降低洗消的难度和时间,但是与之对应的是价格也将非常昂贵,甚至会比胶囊胃镜更贵,行业的发展也还需要时间。

(2)三级医院存量为主,二级医院贡献增量

目前三级医院对于内窥镜的需求趋于饱和,增长空间已经相对有限。不同三甲医院由于优势科室不同,也不是所有医院都会做大消化科和内镜检查项目,现在还有较大内镜扩展空间的三甲医院应该已经相对有限,三甲医院主要是存量市场的设备更新为主,当然即便如此三级医院的存量市场也非常大,依然是最重要的市场。

我们认为增量市场主要在二级医院,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此前有部分二级医院没有内镜检查项目,在国家推进分级诊疗的背景下,二级医院需要配备内窥镜设备,其二是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配备的内镜数量可能会远少于三级医院,但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数量远多于三级医院,将贡献最重要的增量。比如我们了解下来三级医院从几台到二三十台设备的配置都会有(要看是否重视消化科和内镜检查),二级医院大多三五台(也有十几台的情况),基层医院可能只有其中一部分需要配备1台。

另外民营医院和体检中心的快速发展也是重要增量。

(3)内镜耗材增速将高于设备增速

随着内镜存量规模的增加,以及更丰富的微创手术术式创新、耗材创新,预计未来内镜耗材的增速将会比内镜行业增速更高。当然内镜耗材可能会面临更差一些的竞争格局和更容易被集采的情况。

(4)国产替代

上文提到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将贡献重要增量,这部分医疗机构对于价格相对敏感,对于价格上有一定优势的国产厂商来说是加快国产替代的重要时机。另外目前还未看到比较明确的政策面对内镜设备国产替代的支持,后续如果可以有相关政策的出现,也将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05

行业内主要公司


1990年奥林巴斯曾于国企背景的上海医光合作培训技术人员,但后来因认为中国人的模仿能力太强,没有继续做下去,目前上海医光、欧佳华在内的其他小厂的技术也就停留在上海澳华中低端的水平,而两家主要的国产厂商开立医疗和上海澳华的总设计人员都是曾经留过日本或在行业内有足够积累的,产品在技术上也逐步具备了国产替代的条件。

(1)上海澳华

上海澳华成立于1994年,长期专注于软镜的研发和制造,在行业内已经有了26年的积累,是国产内镜领域的老大哥,2015年推出高端的AQ-200光通内窥镜系统,并在2017年与全球超声内镜巨头宾得成立合资企业。

在前几天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上,龙哥也和澳华的销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到了比较多行业和澳华相关的信息,给龙哥的感觉就是澳华的销售人员素质真的非常高,不论是对行业现状和趋势的了解、对公司发展战略和产品的了解都非常到位。

上海澳华也将IPO,已经进入辅导期,估计大家再过不久就能看到澳华的招股说明书,未来上市后也是非常值得大家重点关注的一家公司。

(2)开立医疗

开立医疗估计有部分读者应该比较熟悉了,开立医疗过去是做超声起家,多位核心高管来自国内超声领域先行者汕头超声(现在国产超声领域第三,第一是迈瑞医疗,第二是开立),2013年开始进入内窥镜领域,2015年以来上海澳华和开立医疗在内窥镜领域都取得了高速的发展(澳华还要看招股说明书的财务数据)。

开立医疗目前在内窥镜领域已经推出了全高清消化道内窥镜系统、4K硬镜系统等产品,HD500、HD550等高端产品也逐步进入市场,2019年国内内窥镜及镜下治疗的收入合计2.92亿元同比增长89.19%,2020年上半年该领域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7.21%,其中内镜耗材收入大幅下滑,由去年上半年的4000多万到今年上半年的2500万,而内镜设备保持了40%以上的增长,疫情影响消退后预计开立内镜高增长可持续。

关于开立医疗,之后有时间再和大家详细讨论,今天时间和篇幅所限就不再详细分析。总结来说,国内内镜行业的发展对于消化道肿瘤的早筛早治有重要意义,而国产厂商的崛起和国产替代、以及国内专业医师的培养等对于国内消化道内镜检查渗透率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两家国产厂商、尤其是开立医疗,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对于国产内窥镜未来的发展潜力,龙哥还是会满怀期待的去跟踪和关注。

 

感冒加重,忍着头昏为大家写完文章,今晚就也不回留言了,大家见谅,下周给大家分享其他医药行业龙头的三季报解读,敬请期待~

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击“在看”鼓励一下

一个“在看”也是爱~

文章标签: 内窥镜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 zhicx#qq.com ,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